
(第八期,2013年4月22日)
2013年4月2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语言学沙龙在后主楼1020举行第八次活动。
本沙龙的报告人是2011级博士生赵晶,主题为“英汉小说翻译中的去名物化机制及其同翻译策略的关系”。本研究的语料来自《大卫·科波菲尔》和两个译文(董秋斯、张谷若)。首先,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词性的界定,明确汉语名物化的标准,即词典中只标注动词词性的词语用作名词。其次,分析原文中的313例动词名物化及其对应的626例译文,发现英语的名物化在汉译中呈现去名物化的趋势,一般译为过程动词、定语修饰语、状语修饰语等。最后,两个译文中名物化的翻译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可以由语言类型学解释,即英语是名词型语言,一般通过配置模式表达,而汉语是动词型语言,通常由序列模式表达;差异则与不同的翻译策略有关,董译采取异化策略,保留名物化的比例较高,欧化语法特点明显,而张译采取归化策略,去名物化的比例较高,流水句使用较多。
报告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研究汉语问题的做法值得肯定。虽然汉语中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但敢于尝试,一定会有所发现。同时,大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汉语名物化的界定标准、英文介词短语中名物化的处理、分类标准不一致等。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借鉴马丁的核心—边缘分布图确定名物化分布的标准,界定名物化可以自己提出具体标准并寻找理论支撑等。
本次沙龙圆满结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结合,是语言研究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不仅能够检验该理论对汉语的适用性,还可以为汉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刘玉洁 张冉冉报道)
本次活动参加人员:召集人——张树堂
安昊,丁振琴,黄燕群,胡亚琳,鞠志勤,李红霞,李英军,梁江卫,梁新亮,刘玉洁,马红英,王德亮,王天鸽,卫昭慧,夏竞成,夏宗霞,解敏,于晖,于爽,张冬冰,张敬肖,张冉冉,张树堂,赵晶,赵倩莹,周今由
附:赵晶报告摘要
英汉小说翻译中的去名物化机制及其同翻译策略的关系
摘要
本文探讨英汉小说翻译中动词名物化所呈现的去名物化机制,以及异化、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对名物化在目标语中不同翻译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313例动词名物化及其在董秋斯、张谷若两个译本中对应的626句译文,发现英语的名物化在汉译中呈现去名物化的趋势。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经验意义时,经验模式和逻辑模式的分布有所不同,而这一点又根源于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英语是一种名词型语言,经验、逻辑两种模式分布不同,正是英汉语类型学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主张归化的张译较之主张异化的董译,去名物化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分析数据表明,董、张两种译文中名物化对应的六类译法,在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董译保留名物化的比例较高,张译去名物化的比例较高。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董译欧化语法特点明显,词汇密度较高,叙述视角多与原文保持一致;张译流水句有明显优势,逻辑语义关系较为复杂,表达经验意义的逻辑模式突出,叙述视角与原文相比多有转换。这种结果同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直接相关,同时也使得译文呈现不同的文体特点和价值。名物化的多种译法,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意义潜势的聚合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