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3月23日,威廉玛丽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到著名民歌表演艺术家郭娅丽开展了一场以“中国之夜·民歌的魅力”为主题的文化沙龙。本次活动吸引了30多名音乐爱好者来到现场,共同体验歌声的魅力。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的著名民歌表演艺术家郭娅丽自幼学习蒙古族传统音乐,曾荣获中国广播文艺奖全国听众最喜爱歌手奖、全国第六届“文化之春”中国民族原创歌曲大赛全国十佳演唱家金奖等多项殊荣。代表作品有个人专辑《月光下的草原》及单曲《百灵鸟》、《草原水乡》、《光景不错》、《夜的草原》等。一直以来,郭娅丽老师都积极的支持着威廉玛丽大学孔子学院的事业,曾多次在孔子学院举办的音乐会、文化节上献唱,与孔子学院一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本次“中国之夜”的文化活动中,郭娅丽老师向大家介绍并演唱了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的蒙古族民歌。
演唱之前,郭娅丽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毡包,羊肥牛壮,水草丰美,郭老师用一幅幅图片展示着内蒙古大草原动人的魅力;外酥里嫩的烤全羊,浓香润滑的奶茶和软糯可口的奶制品,对于美食的向往拉近了现场观众与蒙古族文化的距离。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孕育一方文化”,正是这样自由宽广的生活环境和豪迈慷慨的生活方式孕育出了热情洒脱的蒙古族人民和悠扬高亢的蒙古族民歌。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草原上的美酒和歌声总是密不可分,节奏欢快的《祝酒歌》展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慷慨豪爽的民族性格,介绍间隙,郭娅丽老师还拿出哈达和银碗为大家模仿“下马酒歌”的场景,让大家感受到浓郁的蒙古族风情。接着,郭老师用悠远绵长的蒙古长调把大家带入到蓝天绿草、宁静安详的牧场之上,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而言,赞美家乡、歌唱牛羊的“牧歌”是另一个重要主题。随后,郭老师以一段歌舞视频为大家展示了蒙古族新娘出嫁时的场景,新娘身着华丽的服饰,时而因能与爱人终成眷属幸福不已,时而又因远嫁他乡低眉伤悲,一切思绪透过歌声传达给现场的每一位听众。接下来,一首欢快的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重新将大家带回到欢快的气氛中,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起了现场华人的大合唱,欢快的曲调让在场的外国友人们也不禁融入其中。最后郭老师以《阿尔泰山颂》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蒙古族赞歌,并着重介绍了蒙古族喉音艺术“呼麦”。呼麦作为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已有千年历史,演唱者的声音从喉底发出,悠悠远远传向远方,穿越时空,直达心底最深处的记忆,现场观众们聆听到如此独特的歌唱方式,惊喜而又赞叹。
活动最后,观众们积极与郭娅丽老师互动,他们赞叹于郭娅丽老师清澈的嗓音和美妙的歌声,并对未知的蒙古族文化充满好奇——蒙古族新娘那套华丽的礼服是否由妈妈亲手缝制,《祝酒歌》中那甘甜的马奶酒是如何制作的……观众们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蒙古族文化的无限兴趣。
蒙古族民歌作为第二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这些民歌既反映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本次“中国之夜”活动,我们以歌声引领着思绪,一同走进了中国北方那雄浑壮美的草原,我们更以歌声代替语言,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