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下午两点至三点半,在后主楼1020会议室,公外党支部邀请了对话艺术教育专家Stephanie B. Tansey女士就“语言与对话技能”专题,与外文学院教师进行了座谈。
Tansey女士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引入了对话艺术的基本理念:对话、宇宙、人、关系、可持续发展。她指出,“dialogue”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意义的交流”,即通过想法、行动或有创意的行为为世界增添价值,让世界更加美好。宇宙原本是一个各种元素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每个人都是宇宙的缩影。然而,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使人们看不见真正的自然,从而与自然脱节。同时,由于人们对重大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导致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为了回归自然、幸福生活、建立人与地球的共生关系,我们需要通过自制去改变生活,需要与自我、与自然、与社区对话,培养受人尊重的人格。
随后,Tansey女士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和实物展示帮助大家理解对话艺术的神奇效应。她带领大家通过两个想象力练习,体验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想象飞越太空、穿越地心、沿着时间的隧道回到75万年前的北京洞穴人时期,想象100年、500年、1000年后实现生态文明的北京,最后回到当前的时空位置,体验了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对话。她还帮助教师们观察在对话中如何倾听别人的真正意图而不是对其妄加臆断。人们往往不去提问,而是臆断,这是造成各民族各文化之间误解的一个主要因素。
所以,要主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被它所支配。只有这样才能关注他人,而关注他人会营造深层的人际关系。当对话的双方都看到了同一事物真实的背景和处境时,他们就可以创造新的意义并一同创造价值。针对上述问题,她带领大家做了下面三种基本对话技能训练。
(一)察觉到自己的思想意识。
为了提升大家的思想意识,她带领大家练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即在冥想状态中提出一个想法,然后将其保持住,接着从脑海中把它释放掉。这就是对话的开始,这是在学习如何掌控自己的思想。
(二)悬置判断。
现在,在冥想状态中提出一个你需要做出判断的事情,然后将判断从脑海中释放掉。当你下一次需要倾听别人讲话时,试着全心全意地去倾听,然后倾听你认为你听到的内容。判断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判断有误就会形成障碍。所以将你的判断悬置起来,直到你能证实你对你朋友的理解是正确的为止,这样可以避免误解。一开始要慢慢地训练,但训练多了就可以做到自动悬置判断,这样你会交到更多朋友。
例如,在地铁上看到有位爸爸抱着头,而他的三个孩子到处乱跑乱撞,人们第一判断可能是这位父亲不负责任,但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并加以搁置,转而去提问那位父亲,可能就会有意向不到的结果。
(三)搜寻自己的臆断。
与判断相比,悬置臆断的难度较大。她说,美国人喜欢提问,而中国人不喜欢提问,他们的错误臆断成为中西对话的障碍。譬如,中国有臭豆腐,美国人就会臆断中国人都喜欢吃臭豆腐。实际上,人们通过对话会发现:人类的共性是大于差异的;因为人们喜欢共事,和谐和协同便成为一种自然结果。
为了感受这种协同效应,Tansey女士带领大家做了一个色彩练习。她请一位教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然后让这位老师问邻座最喜欢的颜色。她要求每一个提问的人都想象一种包含这两种颜色的画面。例如,白色和蓝色构成蓝天白云,两种蓝色构成蓝天下绽放的蓝色勿忘我花朵,两种绿色构成同一颗树上新老树叶的颜色,橘黄色和绿色构成秋天的橘子树林,白色和酒红色构成婚纱和香槟酒。可见,每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对话协同创新。
最后,Tansey女士鼓励每位中国英语教师做一座独特的跨文化桥梁:即通过提升自己对臆断的敏感度来帮助搭建起文化之间的桥梁,因为单纯了解一门语言并不是总能帮助理解。她鼓励大家在“不同”中探求最终实现和谐或“大同”的途径。这次讲座唤醒了参会教师们一些沉睡的意识,有利于提升教师之间的社区意识并开发外语教学中的对话潜力。
通过本次座谈,让我们真正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课,理解到生态素养(ecoliteracy)即智慧人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