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伟大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系列“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邀请海内外在功能语言学界获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传播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探讨功能语言学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的功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
京师讲坛先后已邀请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的Matthiessen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悉尼大学Martin院士,悉尼大学Karl Maton教授等知名学者。本次讲坛外文学院邀请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Ken Hyland教授为我们带来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二十三讲)。王德亮教授出席本次讲座并致辞,于晖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线上参会人员达200多人。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Community and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主要讨论了学术写作中的社团和身份建构问题。Hyland教授指出,学术写作中反复出现的语言模式其实是学术团体和身份的表现,是作者通过特定体裁展示自我的方式,鉴于此,语料库成为研究学术语篇的重要工具。学术语篇的学科差异是学术团体存在的重要表现。结合过往研究,Hyland教授对比了不同学科学术语篇中三种语言现象,即模糊语(hedge)、指令语(directive)和词块(bundle)的表现形式和出现频率,直观地向我们展现了修辞手段是如何体现不同学术团体特征的。
第二部分Hyland教授重点讨论作者身份建构,作者身份体现作者对其所在学术团体与自身的认识。通过对比哲学学科和物理学科作者的官方学术主页和个人学术主页,Hyland教授向我们说明了不同语境下作者身份的不同表达,展现了除语言以外其他模态(如网页构图模式和超链接)体现作者身份的方式。其后Hyland教授又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学科学术期刊中作者个人简历在语步和及物性分析中的异同。最后,Hyland教授强调要合理使用语料库探究学术语篇,同时要辩证看待学术语篇中的语言规约性和创新性。
问答环节中Hyland教授解答了有关语料库建设和学术语篇中具体语言特征的若干问题,参会老师和同学们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