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期,2013年4月1日)
2013年4月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语言学沙龙在后主楼1020举行第四次活动。
本沙龙的第一个报告人是王天鸽,主题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中篇章组织元话语的使用对比”。她选取60篇关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硕士论文,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各30篇。通过研究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和内指标记等篇章元话语在两类语篇中的使用差异,探究两组学生如何使用元话语来组织篇章并实现语篇内部的交互。报告后,大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问题,如篇章元话语的分类标准、数据对比的方式等,对论文的进一步改进很有帮助。另外,大家讨论了语料选择的问题。苗老师建议可随机选取适当语料,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且不能有倾向性。
本沙龙的第二个报告人是张宏钰,主题为“及物系统下环境成分的隐喻表达——FROM介词短语”。她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作为及物系统中环境成分的FROM介词短语的隐喻机制。她基于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中对环境成分的分类,详细分析从BNC中选取的800个实例,发现FROM的空间概念可扩展到六种抽象目标域,即时间域、角度域、数量域、状态域、方式域及原因域。她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针对介词的隐喻现象提出了很多问题,并讨论了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老师们也给出了论文改进的建议,彭老师认为应从语料库中选取尽量多的语料,逐个分析并分类,归纳建立自己的体系。由此大家又讨论了语料的数量问题,得出现在语言描述研究的语料数量没有严格的定论,但应该越多越好,这样可以避免或然性。
本次沙龙非常成功。报告人从中得到很多建设性意见,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论文;同时,大家互相探讨可以得到许多灵感和启示。
(刘玉洁 张冉冉 报道)
本次活动参加人员:召集人——张树堂
安昊,白丽娜,解敏,景恒伟,鞠志勤,李兆娜,刘玉洁,苗兴伟,彭宣维,齐豪杰,任双,孙静,唐娇梅,王璐璐,王天鸽,王晓婷,卫昭慧,于晖,于爽,张妮,张冬冰,张宏钰,张敬肖,张冉冉,张树堂,张玉凤,庄满满,赵晶,赵倩莹,周婵,周今由
附:王天鸽、张宏钰报告摘要
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中
篇章组织元话语使用的对比研究
摘要
元话语指帮助读者“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信息的一类表达(Vande Kopple 1985: 83)。它是衡量学术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聚焦在三类篇章组织元话语,即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和回指标记,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中篇章组织元话语使用的差异,旨在探究两组学生是如何使用元话语来组织篇章、实现语篇内部交互的。
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论文中使用最多的篇章组织元话语是过渡标记,回指标记次之,最后是框架标记。通过对比过渡标记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两组学生对“结果”和“让步”两个子类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在表述结果或推理过程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英语本族语者比较重视如何将读者可能存疑或否定的观点有效地传达。在框架标记方面,两组学生的使用频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学生使用的“话题转换”标记显著多于英语本族语者。在回指标记方面,与回溯标记相比,两组学生均使用了较多的标记语来“预报”后文的内容。但是,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指向临近位置的内容,更远距离指向的使用则少于英语本族语者。另外,中国学生使用了较多的模糊性回指标记,而对篇章位置的明确指向较少。这些因素使得英语本族语者的篇章内部结构交互性要强于中国学生。
关键词:元话语硕士论文英语写作篇章结构
(王天鸽)
及物性系统下环境成分的隐喻表达:FROM介词短语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及物性系统下环境成分的隐喻表达,确切地说,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研究FROM引导的介词短语所能实现的非空间环境成分,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映射,探讨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隐喻现象。
及物性系统下,环境成分,鉴于其相对于过程的伴随、边缘及间接性,受到的关注很少。更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成分,尤其是空间环境成分,已经逐渐演变,所实现的功能及意义不仅仅局限在空间范畴,随之呈现出的是环境成分的隐喻表达。本文从BNC抽样选取语料,标注统计出FROM介词短语所实现的各类环境成分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并通过研究从空间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深层揭示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
研究发现,FROM介词短语实现非空间环境的比例远高于其实现空间环境的比例。FROM介词短语可实现七种非空间环境,即,“跨度:频率”,“处所:时间”,“方式:方法”,“原因:理由”,“角色:身份”,“角度:来源”,及“角度:观点”。FROM的空间概念可扩展到六种抽象目标域,即,时间域,角度域,数量域,状态域,方式域及原因域。FROM介词短语实现的环境成分和目标域的关系是:“跨度:频率”和“处所:时间”对应时间域;“角度:来源”和“角度:观点”对应角度域;“角色:身份”对应数量域和状态域;“方式:方法”对应方式域;“原因:理由”对应原因域。
本研究对环境成分的隐喻表达进行了尝试性的描写和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境成分隐喻研究的空缺,为今后环境成分隐喻表达的系统描写提供了可能的方向。研究证实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对介词研究、英语教学等方面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环境成分,隐喻表达,FROM介词短语,概念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