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第一次中日翻译研讨课在我院举办
发布时间:2016-04-08     浏览次数:

2016年4月1日至3日,第一次中日翻译研讨课在外文学院914学术报告厅和1020学术活动室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0位教师以及部分来自日本的教师、博士生参加了本次研讨课。

本次中日翻译研讨课,是由外文学院日文系日语教育教学研究所与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

外文学院日语教育教学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成立之后,致力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先后举办了4次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和工作坊,受到业界的肯定。2015年,由中日两国常年从事翻译、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的学者组成的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http://www.setacs.org/)成立。协会的宗旨是为中文和日文的翻译教育和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平台,以期翻译工作者、翻译教育工作者学术地位与翻译素养的不断提高。

日语教育教学研究所与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联合举办协会成立之后的第一次中日翻译实践研讨课,旨在为高校日语教师,特别是承担翻译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如何提高翻译水平、如何提高翻译教学水平的平台。

协办单位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中国》。

为了突出本次研讨课的实践性,研讨课向报名参加研讨课的老师们布置了课前作业——翻译舒婷的散文《父亲小记》,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试译作业的老师方能获得正式邀请函。

本次研讨课共邀请了4位教师承担了授课任务。

东京学艺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松冈老师,也是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的名誉会长,批改了所有提交的试译文本,并将参加研讨课的老师分成五组,共同探讨在中翻日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日语词汇与文体的选择。诸如名词所承载的大小、分量,形容词所承载的褒贬程度、词语所承载的形象感,文体的把握,副词的选择。松冈老师分了两个单元,共用了5个多小时的时间,几乎是逐字逐句地与老师们共同做了探讨。这种探讨,在一般的研讨会、教材、辞典中,是很难达到的。不少老师说,希望下次再多给松冈老师一些时间,多讲一些,也多给一些大家与松冈老师讨论的时间。

华东师范大学的高宁教授,以《教与学的布局与原则》为题,介绍了词语翻译为主的教学和句法与翻译为主的教学,同时介绍课内、课外的教学与学习任务如何安排。课内教学有4个环节组成,即当堂作业、教材展开、理论穿插和实际应用。“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主题,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同时,对教师而言,要知道学生的“软肋”,能够有针对性地多次“点穴”,并掌握好分寸,不打击学生积极性而是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胜心。支撑各教学环节的,则是例文的典型性。没有典型例文,教学将失去有效的支撑点。总之,教与学的布局与原则,就是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互动,使学生树立起翻译意识,为今后工作中的翻译实践做好前期准备和一定的理论铺垫。”听课的老师们说,从高老师的讲座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高宁老师的严谨治学和日积月累。

北京捷尔达国际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校友章健先生为老师们做了题为《国际司法通译业务与实践——翻译与翻译家使命》的讲座。向老师们介绍了在日本承担司法翻译工作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让听课的老师深切地感受到翻译在不同行业里的作用,深切感受到翻译课上培养翻译意识与翻译能力的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的林洪老师,以《翻译课堂互动教学方式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从当前教学界的热词“翻转课堂”“合作学习”切入,介绍了这两种教学思路和方式的由来及优势,并通过自己在翻译课上的实际操作,向老师们汇报了如何将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思路与方法引入翻译课的课堂教学,包括素材与教材的选择,作业的批改,讨论的组织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总结与思考,等。很多老师说,听了林老师的介绍之后,不光可以考虑在翻译课上尝试,也可以在其他日语课程上尝试使用。

一些老师在给主办方发来的邮件中说到:“感谢北师大承办的这次盛会,感谢主办方的盛情款待。只感觉时间太短过的太快。授课专家们的课程营养丰富精彩绝伦,总感觉听不够。祝愿中日翻译实践研讨课越办越好。期望北师大为我们举办更多的精彩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