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期,2013年3月12日)
2013年3月1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语言学沙龙第一次活动在后主楼914顺利举行。
首先,彭宣维教授简要介绍语言学沙龙的发起缘由及筹备工作,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对沙龙的期望。其后苗兴伟教授做了本沙龙的第一次主题报告,题为“提问—回答模式的语篇组织功能”。他在Michael Hoey提出的语篇模式基础上,探讨书面语篇中提问—回答模式的语篇组织功能,包括信息标示功能、话题导入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
报告启发了大家对语篇结构、语篇模式及其组织功能的讨论。于晖老师和王德亮老师提出教师课堂话语虽不是书面语篇,但其提问—回答模式也有类似的功能,激发了大家对课堂话语的讨论。白丽娜同学提出疑问,即语篇结构、语篇模式及语类结构潜势之间有何异同。苗老师对此进行详细阐释,涵盖了van Dijk的宏观结构和超级结构,Mann 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Halliday和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等。张冉冉同学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语类结构潜势是文化语境的体现,而Hoey的语篇模式是由小句关系上升至语篇层面而得到的;同时她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Martin反对用成分分析法研究语篇结构,但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各位老师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认为语类结构潜势属于静态研究,而Martin倾向于语篇的动态组织。彭老师对以上语篇结构理论进行了总结:Martin的理论关注词汇,研究语篇的表层前景化成分;功能语言学则从小句出发,强调词汇和语法的互补及层次观;修辞结构理论关注表层结构及较大语言单位(如段落)之间的关系;van Dijk的宏观结构是深层语义结构。
语言学沙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大家可以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这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在增进知识的同时加深师生感情。正如彭老师所言,希望语言学沙龙成为一个cozy home,大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找到“归属”,也希望语言学沙龙越办越好!
(刘玉洁 张冉冉 报道)
本次沙龙参加人员:召集人——张树堂
白丽娜,李兆娜,林予婷,刘玉洁,苗兴伟,彭宣维,孙哲,唐娇梅,田莉,王德亮,王璐璐,卫昭慧,于晖,张冬冰,张敬肖,张鸣瑾,张冉冉,张树堂,赵倩莹,周今由,庄满满,卓小丹
附:苗兴伟讲座摘要
提问--回答模式的语篇组织功能
苗兴伟
摘要:语篇模式(textual pattern)是在语言社团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程式化的语篇组织形式或策略(Hoey 1983, 2001)。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对语篇中的小句关系(clause relation)的研究。小句关系包括逻辑序列关系(Logical Sequence relation)、匹配关系(Matching relation)和多重小句关系(Multiple clause relation)。小句关系在语篇层面上表现为语篇模式。由于小句关系体现了语篇的互动性,小句关系在语篇层面上可以直接地体现或投射为提问—回答模式。本研究通过分析语料中提问—回答模式的语篇,总结了该模式中的提问形式(叙述性提问和阐述性提问),并发现提问--回答模式具有信息标示、话题导入、话题扩展等语篇功能,并认为提问—回答模式中的提问一般属于“无疑而问”,发话者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组织语篇,从而使语篇的脉络清晰,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也一目了然,同时这一模式也直接体现了语篇的互动性或对话性。
关键词: 语篇模式,小句关系,语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