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外国文学研究所成功举办“京师文思”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18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比较文学杰出教授鲁晓鹏(Sheldon Lu)受邀做客北师外文,作题为“中西比较文学方法的演变:断裂、连续、转机与创新”的学术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范方俊教授、张振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杨俊杰教授、陈雪虎教授以及外文学院文学方向的专家学者出席并与谈。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所、《俄罗斯文艺》编辑部共同举办,王楠教授主持,近百名校内外师生共同参加,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图片1.jpg


讲座中,鲁晓鹏教授结合自身的求学与教学经历,系统梳理了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变化、连续以及创新,同时点明了这些趋势带来的优势与盲点。鲁教授从比较文学的学派之说出发,认为“比较诗学”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具体模式。他强调,李达三(John Deeney)等文学研究者创立的“中国学派”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呼吁对世界范围内的非西方文学等展开研究,其先见之明至今仍具启示意义。鲁教授指出,随着结构主义等“理论”潮流的兴起,比较文学学派迅速衰落;及至21世纪初,世界文学研究为比较文学领域注入新活力,而殖民主义研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值得商榷。最后,鲁教授通过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时运·其一》如何在世界文学共同体中得到翻译、流通和多重运用,生动地展示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变迁,也映射了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的更新。

在随后的与谈环节,与会专家以自身学术成长轨迹为切入点,探讨了比较文学方法的演变等问题。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数字时代和AI技术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鲁教授对每一个提问都给予了细致回应。

图片2.jpg

王楠教授在总结中谈到,鲁晓鹏教授回顾了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之争,并由此界定“中西比较诗学”的内涵。同时梳理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及其重要贡献,并对理论的盛行以及世界文学的复兴与比较文学的再定位给出了个人的思考。作为中西比较文学的近五六十年的亲历者和深耕者,鲁教授以“既外且内”的视角,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积淀,为在座师生呈现了一场跨文化、跨时代的学术盛宴,令大家收获颇丰。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图片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