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主办的“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教学高峰论坛——聚焦课堂教学”在我校英东学术会堂成功举办。
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阶段高质量英语教育的呼声十分强烈,探索在新形势下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论坛为广大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提供了一次宝贵的交流机会,希望老师们能够充分研讨,为推动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新形势下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之间的合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王蔷教授以“外语教师知识的构成与发展”为题做了主旨发言。她详细梳理了关于外语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各种观点,分析和探讨了外语教师教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及其成因,她认为,外语教师教育应从长期以来以学习各种外语教学法知识为主导,逐步发展为“后方法时代”对外语教师知识与能力构成和发展的再认识和再反思。外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个人教学知识与能力。
来自复旦大学的蔡基刚教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他提出了“回归大学英语本源”的观点,结合上海市各高校正在开展的英语教学改革,就大学英语发展方向、大学英语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位置、学术英语与目前的大学综合英语、专业英语和通识英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贾国栋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该校开展的“拔尖型与普及型”培养模式的探索。即以交际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输出假设”为基础,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能力描述为参照,研究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并以其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准绳和设计以“口语表达”为驱动的听说综合能力培养的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程晓堂教授针对“英语课堂究竟应该做什么”这个看似简单而又从未得到很好回答的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认为,对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环境和内容的对比,是探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本质区别的关键。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开展必须与教师、与同伴开展互动的教学活动。
在26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分为四组进行交流,主题涉及英语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语言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专业课教学改革、课堂评价与测试等。
27日上午,论坛安排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孙晓慧、夏晓燕、David Chiesa、Sarah Ostrach四位优秀教师进行了现场课堂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北京大学李淑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贾国栋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蒋学清教授分别对观摩课进行了点评。
此次论坛为广大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次更新观念、提升自我、明确方向的机会,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成就高质量的高校英语教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