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九讲)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7-19     浏览次数:

为纪念伟大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系列“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邀请海内外在功能语言学界获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传播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探讨功能语言学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的功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

京师讲坛先后已邀请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的Matthiessen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悉尼大学Martin院士,悉尼大学Karl Maton教授,东安格利亚大学Ken Hyland教授等知名学者。本次讲坛外文学院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为我们带来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九讲),苗兴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汉语词类问题:‘名动包含’观和‘名动分立’观”。汉语词类问题,尤其是动名兼类现象是长期困扰语言学界的老大难。本研究从沈家煊先生的“名动包含”汉语词类观出发,梳理评介了汉语学界高明凯、吕叔湘、朱德熙等学者关于汉语词类特点的观点,并系统论述了“名动包含”和“名动分立”观的思想渊源、演化发展和问题所在。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令人纠结的一个问题。作为“非形态”语言,汉语在外部形式、词类同句法成分的关系等方面和印欧语均存在明显差异,也由此造成了汉语“名、动、形”在词类划分上的困难。沈家煊先生主张汉语的词类体系有别于印欧语,印欧语的“名、动、形”是分立关系,汉语则是层层包含关系。针对“名动包含”观,沈家煊先生从汉语和印欧语的差异、“名、动”词的分布、赵元任先生的“零句”“整句”说、语言的“自洽、简洁”准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阐释。

对此,陆俭明先生在梳理黎锦熙先生、高明凯先生、朱德熙先生和郭锐先生的汉语词类观的基础上,从“‘名动包含’的实质是‘指述包含’”、“‘名动包含’观实际混淆了语法和语用这两个不同的层面”和“关于‘简洁准则’、‘中心扩列条件’与‘并列条件’”等角度系统论述了“名动包含”观的问题所在,但同时也充分肯定沈家煊先生对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精神的发扬。陆俭明先生最后指出,目前的“名动分立”词类体系也并不完美,仍需努力探索。

 汉语词的分类不仅要立于理论,更需要做些实实在在的考察研究工作,做出些真正有助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来。通过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和同学对于汉语词类体系以及种种汉语词类观均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就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向等相关问题向陆俭明先生提问。会后大家合影留念,再次感谢陆俭明先生为大家带来如此精彩绝伦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