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7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项目之集体备课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020成功举办。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形式是教师说课、专家点评、共同研讨,为下一步落实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有北师大专家团队的王蔷老师、罗少茜老师、陈则航老师、马欣老师、钱小芳老师、孙晓慧老师和北师大的助研团队,以及来自朝阳区、丰台区、房山区的两位教研员和七所学校本学期参与教学改进的七位英语教师。七位教师所选文本体裁各异、各有特色,有语言丰富、描写细腻的信件,有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记叙文,有语言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新闻报道,也有语言优美、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七位教师的说课内容大致包括指导思想、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六大部分。
总体来看,七位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梳理出了课文主线,关注学科育人,并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围绕课文主线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完成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
但是七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导入部分冗长且复杂。比如在The Race to the South Pole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展示企鹅图片以激发学生对南极的兴趣,然后再对中国的南极科考成就进行介绍,引导出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等,再通过两张照片,引出文中展开角逐的两支力求征服南极的国际探险队。这种间接繁琐的导入环节反映出教师对文本核心内容和主题意义的把握还不到位,尚不能在主题和学生经验之间建立有效关联,缺乏关于有效创设主题情境的思考和方法。因此,教师应依托文本内容,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教师可适当渗透部分文本内容,这样既能有效地导入阅读主题,也有利于做好必要的语言铺垫,从而减轻学生的阅读成本。第二,活动的设计目的性不强,“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应理清文本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堂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四者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依托文本内容和学情,设立教学目标,进而设计课堂活动,使师生通过完成活动,探究文本意义,并达成教学目标。第三,对语言的关注不够。语言是为意义服务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意义的探究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意义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第四,对文本细节的挖掘不足。教师应结合文本的体裁特点,关注细节,如课文中的引文、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第五,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即学生表达输出的环节,存在着不切合实际、要求过高的问题。
“教学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在技术层面,七位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地挖掘,但在艺术层面,仍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学生带进来,使其对文本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切身感受文本背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为老师们进行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启示,同时也为教学改进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