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伟大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系列“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邀请海内外在功能语言学界获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传播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探讨功能语言学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的功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
京师讲坛先后已邀请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的Matthiessen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悉尼大学Martin院士,悉尼大学Karl Maton教授,东安格利亚大学Ken Hyland教授等知名学者。本次讲坛外文学院邀请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战子教授为我们带来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五讲)。胡壮麟教授出席本次讲座并致辞,于晖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致辞。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国际传播话语人际意义分析”。本研究立足国际传播新语境,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理论,细致分析国际传播话语的话语态度和话语声音来源等建构资源,旨在梳理国际传播话语中主题相关的评价语义维度,建立国际传播话语的跨文化评价意义发生学,聚焦特定案例中的评价分析。
本次讲座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话语与国际传播融合的领域、回顾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人际互动与人际意义、日常对话的人际意义案例分析以及国际传播话语的人际意义分析思路。
李战子教授首先就国际传播新语境概念进行解读,并指出面对国际传播新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分析可发挥其理论的系统性和精密性特点,揭示国际传播话语建构的内涵;然后,依据G. Thompson的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对人际意义在基于小句层面的描述,从Suzanne Eggins对日常随意谈话的系统功能分析框架出发,回顾基于小句语气和情态的话语角色关系,以及语篇评价资源的人际元意义基本构成,考察新媒体空间人际意义的复杂特质;其次,李战子教授进一步思考国际传播话语的人际意义构建,讨论如何在功能语言学元功能框架中构筑关联和层次,包括信息语类、信息平台、受众细分、互动方式、互动深度和广度等;最后,就国际传播话语中更加丰富的评价态度资源,李战子教授指出,为讲好中国故事,人文学者要对同国际传播话语密切相关的跨文化价值观话语更加敏锐,关注国际传播话语的潜在特质。
李战子教授的讲座以一种由浅及深、化繁为简的方式,鞭辟入里地向大家介绍了国际传播新语境下评价理论的应用和拓展。通过本次会议,参会人员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及人际意义分析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就评价理论在新闻话语中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国际传播方面的应用及意义、我国红色旅游文化于国际传播的前景和可行性等相关问题向李战子教授提问。会后胡壮麟教授做总结发言,大家合影留念,再次感谢李战子教授为大家带来如此发人深省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