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第10位。比2007-2009年的第二轮评估,提升了一个位次。
具体分析,2007-2009年第二轮评估时,参评的有45个学校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我们排在第11位。2012年第三轮评估时,参评的有92个学校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我们排在第10位。详见下表。
2012年
2009年:
我校共有27个一级学科参加了本轮评估,其中教育学、心理学、中国史、地理学、生态学等5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系统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二,共有17个一级学科排名前十,24个一级学科排名前二十(约占89%)。同2007-2009年第二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我校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增加了2个,排名前十的学科数增加了2个,排名前二十的学科数增加2个。排名前十的学科中,哲学门类有1个,法学门类1个,教育学门类2个,文学门类2个,历史学门类2个,理学5个,工学门类1个,管理学门类1个,艺术学门类2个。
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本轮评估约5000名)确定。
根据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十条”、“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有关精神,第三轮评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具体有五大改革措施:
1. 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
为全面贯彻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精神,引导参评单位树立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本轮评估全面改革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同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
2. 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
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
3. 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营造学术论文评价的良好氛围
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早已饱受诟病。本轮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如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
4. 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
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
5. 分类设置指标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
进一步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克服评估趋同导向。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学科,设置“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优秀案例”等特色指标,鼓励不同学科办出特色。
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后,可靠的评估数据是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可信的根本保证。学位中心按既定程序,采取四项措施来保障数据可靠性:
1. 优化数据获取模式,明确数据采集标准。一是明确信息采集标准,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度;二是继续采用“归属度”方法合理解决跨学科、跨单位合作成果的重复使用问题,从而既保证了数据使用的可信度,又肯定了不同学科、单位的团队合作,鼓励协同创新。
2. 使用专门系统,进行重复数据检查。利用专门系统,对可能在多个单位或学科重复出现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对重复出现的信息进行甄别。
3. 利用公共信息,全面核查填报数据。利用学位中心建立的公共数据库,对学校填报数据进行比对,核查所填数据是否准确、学科和单位归属是否正确。
4. 部分数据网上公示,接受各方异议。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网上公示”,并对异议情况再按评估标准进行确认,确保评估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另外,根据武书连公布2013年度中国大学排名和各本科学科排名,我院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排名第5,与2012年持平。2009年排名第7,2010和2011年排名第8。英语在2013年排名为第11,等级为A++,参评高校总数为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