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赵军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原则
发布时间:2017-03-30     浏览次数:

海德格尔云,“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译者是幸福家园的建构者。翻译之魅在于语言之魅,博大精深,永无止境;译者如同老中医,越博越智,越老越值钱;翻译之旅恰似游猎(Safari),沿途总有看不完的风景,但关键不在于看风景,而在于发现新的视角。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翻译过程中求美求信是译者的不二选择。但有关翻译标准的问题却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神似”与“化境”虽是翻译美学的理想境界,但从实践角度而言,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呢?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赵军峰教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宏观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背后的理念和原则。本次翻译工作坊第四次学术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主持,北大、北师大两校翻译硕士及翻译爱好者积极参加。

讲座中,赵军峰教授首先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从个人跨考武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亲身经历出发,鼓励年轻人要“干一行学一行,学一行爱一行”。同时他还结合广外高翻学院的变迁历程,指出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水平和位置,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养,以达到“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的境界。

接下来,赵教授简单介绍了一些翻译行业内的组织情况,如TAC(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FIT(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ion),AII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以及WITTA(World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Training Association)。他还指出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虽发展迅猛,但“阿法狗”代替不了翻译人才。

自2007年我国启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以来,赵教授亲身参与并见证了MTI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他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四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如何培养翻译人才,他认为译者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尤为重要。知识重在积累,译者必须苦练内功(do your homework);能力重在锻炼,译者应积极运用英语;素养重在培育,其关键在于“修”;智慧重在沉淀,最终内化为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针对数字化时代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理念问题,赵教授提出了12字箴言,即创新引领(innovation-led),产业驱动(industry-driven),职业导向(profession-oriented)。要想打造高水平、职业化的翻译人才队伍,他提倡校企无缝对接,多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专家引进课堂,多维度呈现业界最新动态;理论结合实践,建立以供翻译人才学习切磋的平台,譬如口/笔译队、演讲队等。

最后,赵教授还介绍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和同学们分享了对目前MTI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看法。赵教授精彩的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相信通过不断摸索和学习,同学们会对自己有更明确的定位,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明确方向。


【嘉宾简介】


赵军峰 法律语言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兼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兼法律翻译委员会主任,广州科技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2008年起负责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日常工作,主持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多项。曾为英国格罗斯特大学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管理人员进修班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批校级“千、百、十”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主要科研成果:专著《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主编MTI教材《商务口译》(外研社,2009);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口译》(第二版)(高教社,2009);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口译》(高教社,2003)等等;另有译著多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