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陆建德教授学术讲座报道
发布时间:2021-06-28     浏览次数:

      2021年6月15日下午3:30-5:30,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邀请,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杂志主编,现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讲座教授,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先生前来我院,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如何看待英国文学中的‘抒情’”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章燕教授主持,外文学院王楠教授、谢雅卿博士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出席。讲座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步进行,获得了听众的热情响应。

      陆建德教授从《牛津英语词典》中对“lyric”及“lyrical”的定义讲起,话题引申到对中国抒情诗、西方抒情诗及英国抒情诗的界定与认识。陆教授认为,相较受古希腊诗歌深远影响的西方诗歌而言,中国传统的抒情诗以抒发诗人的个人感情为主。他借用陈世骧先生在《中国的抒情传统》中对“抒情诗”的描述,认为中国的抒情诗往往用以“发泄焦虑、愤懑、惨切、哀求等情绪”为主导。然而,这种感情是带有一定的误导性的。英国作家艾莉丝·默多克(Iris Murdoch)曾提出,诗人应客观冷静地观察世界,这与济慈(John Keats)的诗歌观“消极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由此提出,诗人不应当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当与自我的情感保持一定距离,否则感情将成为通往认识真实世界的横隔。

      陆教授指出,中国的抒情诗大多托物言志,自楚辞以来,“述说个体悲惨的身世”已成为诗歌中的一种传统。中国的许多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诗人作诗常常通过表达对美德的关注来抒发对美德的向往,甚至达到自我歌咏的目的。这种“自我欣赏的姿态”在英诗中极其罕见。英国诗人笔下的物和景未被赋予道德品质(moral sense),树即树,花即花,诗人多用物与景来表达不同的感受(feelings)。陆老师以英国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的诗作《宾西杨树》(“Binsey Poplars”)为例提出,诗人从倾倒的树中看到的是树本身的脆弱之美,而非关涉诗人自身的品德。由此可以看出“抒情”这一概念在中西诗歌传统中的不同呈现:一种以“我”为表现主体,而另一种则关注作为本体的“物”本身。

      陆建德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语言妙趣横生,观点发人深省,让听者跳出自身经验和个人情感,从更高远之处重新思考中英抒情诗歌传统,体察两种不同的文化观。

      最后,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陆教授与听众就中英诗歌与抒情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答疑解惑,给现场听众进一步的启发,引发了听众积极的思考和反馈,使学生获益良多。

外文学院

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