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伟大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系列“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邀请海内外在功能语言学界获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传播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探讨功能语言学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的功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京师讲坛先后已邀请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的Matthiessen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和悉尼大学马丁院士。本次学院邀请悉尼大学Karl Maton教授做功能语言学京师论坛第五讲。于晖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致辞。
本次系列讲座共包含四场, 10月23日进行了第一场讲座。第一场讲座介绍了合法化语码(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LCT)是一种实用的机制、基于证据的研究和实践框架,是跨学科的、国际的。LCT的创立起初是为了解决社会教育问题中忽略关注知者结构的问题,为了找到知识结构的深层指导原则。
Maton教授强调过去对于知识构建(knowledge-building)的研究存在误区,过分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对于知者(knower)的研究。他认为如同知识结构一样,知者也存在结构,他同时指出知识结构和知者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分别是水平结构和等级结构,与之对应的知者结构在文理科中分别又是等级结构和水平结构。
Maton延伸了Bernstein的知识结构,细化了知者结构,并提出LCT理论,其分析框架包含了5个维度,自主性(autonomy),紧密型(density),专门性(specialization),时间性(temporality)和语义性(semantics),每种维度都有各自的语码模态(code modality),这五个维度也是知识结构和知者结构的组织原则。
Maton根据Bernstein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继续从认知关系(epistemic relation)和社会关系分析(social relation)分析文理科的内容知识,认为理科知识注重认知关系而文科知识关注社会关系。认知关系和社会关系可以组成象限矩阵,认知关系处于纵聚合轴(类似于power),而社会关系处于横聚合轴(类似于solidarity)。处于象限矩阵中分别有四种语码,即知识语码、知者语码、精英(elite)语码和相对主义者(relativist)语码。每种语码由于自身情况不同,决定这些语码的因素也就不一样,因此在编写教材,设计教学大纲和制定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不同语码的情况决定。
10月24日进行了第二场讲座。本次讲座主要讲解语义波(semantic wave)和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知识结构是否依赖语境决定语义引力的程度大小,呈正比关系;意义的压缩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语义密度强弱,呈正比关系。相比而言,SFL的语义波则是波、粒、场三种,有所不同。Maton所说的‘语义’实际上类似于宏观概念的‘意义(meaning)’,而并非语言学中所将的语义学(semantics)范畴。
Maton通过实例对比分析指出,语义波不仅可以解释学生的知识构建,还可以区别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例如这作文写作课堂中,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之间的语义波差异是不同的。他指出教师应该接受LCT训练,应该注意知识在解包(depacking)和打包(packing)时的过程,这也是区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一个标准。
有学者质疑Maton的语义波理论总是以类似于concept-depacking-repacking-table这样的模型出现,他否认道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语义波的走向,例如,教室环境下,有的老师喜欢从浅显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新概念,进而打包知识概念,之后再次解包知识概念,最后还原到浅显的例子中,这样的语义波走向就变成了illustration-packing-concept-depacking-illustration的模型。这是两种起点不同的语义波走势,不存在优劣,只是起点不同。另外,他使用了大量的例子证明,LCT不仅研究概念知识的解构与建构,它还可以应用于评价整堂课堂的教学设计。
10月25日进行了第三场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围绕LCT的维度之一即自主性(autonomy)展开讨论。自主性包含位置(positional)自主性和关联(relational)自主性两种,如同认知关系和社会关系组成的象限一样,他们将不同的语码归置于不同的象限,主要目的是考察知识整合的语类特征。经过研究发现,知识整合的过程存以下几种方式,1)单程(one-way trip)方式,2)突变(flip-flop)方式,3)巡回(tours)方式等等。同时,Maton强调知识整合的起点并不存在固定的位置,了解——从哪种语码开始转向另一种语码,再到另一种语码的理论——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授知识的目的决定从何种语码开始知识整合(knowledge integration)。
之后,Maton教授用了很长时间从实证角度讲解了LCT的普适性,限于篇幅,本次简报不再详细陈述。
10月26日进行了第四场讲座。本次讲座重点是如何使用LCT理论做研究,Maton将起点定为如何确立研究具体的问题,这一点处于语义波的语境依赖高而语义密度低的地方,之后,随着知识的整合语义波逐渐划向语境依赖度渐弱而语义密度渐高的地方,在这一阶段多数的研究者会沉浸在理论学习和应用阶段。而面对分类繁多、表面现象复杂的情况该如何分析时,语义波的走向开始走入语境依赖程度加强而语义密度降低的趋势,Maton建议应该和导师或同伴商议如何分析数据、分析主旨,管理语码、分析语码,从而见木见林。同时,他还探讨了‘翻译’策略(translation device)以及双重主权(dual sovereignty),期望有更多数量的双重理论研究和博士论文以及理论研究的双语学者。‘翻译’策略指的是如何将理论以清晰的、显而易见、系统的方法联系到数据上的方法,而双重主权指的是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和LCT的结合同时分析、重塑知识的愿景。
会议结束后,部分教师、学生和访问学者与Maton教授合影留言,并表示感谢他为北师学生带来开拓眼界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框架。
(撰稿人:周今由,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