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ach Rubin是威廉玛丽孔子学院的美国实习生。直至今年夏天, Zach与威玛孔院结缘已有四年半的时间。初见Zach,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大的身材、稳健的步伐、不紧不慢的语速,颇有几分儒雅的书生气质,俨然一“佛系”少年。今年,他从威廉玛丽大学毕业,获得了中文和金融双学位。这个秋天,他将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信息系统管理硕士学位。Zach学习中文已长达七年之久,曾留学于清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曾在一家中国翻译公司实习。
第一次中国行——深层文化交流
Zach的第一次中国行是在高中时期。2011年夏天,Zach获得了一项奖学金,这给了他一次去中国交流的机会。学习之余的每个周末,他都会住在中国当地的寄宿家庭。他的寄宿家庭是一个典型的核心家庭,由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除此以外,寄宿家庭的祖父母每个周末都会带着表兄弟姐妹前来拜访。孩子嬉笑打闹,大人准备餐点。Zach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和中国家庭一起包饺子,从揉面到擀皮,从剁馅儿到成型,Zach体验了包饺子的全过程。那天下午,他们一共包了几百个饺子,Zach也惊叹于中国人民的饮食智慧。包完饺子,爷爷带他爬上屋顶,看风景、摘葡萄。生性内向的Zach,感受到了中国寄宿家庭的善良淳朴和热情好客,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
第二次中国行——甘肃志愿活动
Zach的第二次中国行是与威玛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韩煦和另一位威玛学生一起。他们自愿前往中国甘肃省,与农村留守儿童赋权和教育项目合作,帮助孩子们在他们在父母去城市打工后,获取必需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学校所在的位置十分偏僻,他们无法入住宾馆,因此不得不在学校借宿一晚。对于Zach而言,这次甘肃之行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冒险。但正是这次经历,让他与韩煦之间培养了亲密的兄弟情谊,也让他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深入了解。
Zach与威玛孔院
Zach在进大学之前就了解到威玛孔院,从社区居民、志愿者到实习生,Zach与孔院大家庭结缘已有四年半的时间。Zach表面看起来并不健谈,可与他聊起天来,才发现他幽默感十足。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他都能引起大家的阵阵笑声。Zach的中文在语音语调方面不免受到母语的影响,于是我们经常乐此不疲地纠正他的中文发音,这时,他便会搬出自己HSK四级的水平来为自己“辩解”。虽说Zach爱开玩笑,但是工作起来却毫不含糊。还记得2017年二胡独奏音乐会之际, 我让Zach帮忙修改英文主持稿,Zach二话没说,立刻开始读起来,不仅帮助我修改了语法错误,还告诉我哪些用词和表达会更加地道和准确,使我受益匪浅;在2017年威廉玛丽大学的校友返校日上,Zach扮成熊猫走在孔院方阵的游行队伍中,引来众多路人的围观,甚至有小朋友要和熊猫合影留念。Zach对孔院的贡献远不止此,从春节和中秋节庆祝晚会、到学术讲座和艺术表演、从网站更新到海报制作,他都参与其中,尽职尽责。总之,和Zach共事是一段欢乐而有趣的回忆。Zach说,与中国朋友共事的时光让他想起《论语》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Zach的中国梦
Zach坦言,中美两国就是他生命中的两个家园,他想用他的生命将这两个家园联系起来。他认为,就像过去七年里他多次访华一样,没有任何一个原因能够阻挡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交流。他对于在威玛孔院实习的时光充满着感激之情,这段经历让他成为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世界的进步,不仅靠强大的英雄人物推动,也靠每位劳动者的努力。”而Zach的中国梦就是好好学习中文,搭建中美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可以变得更小一点。
刘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