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误读的《论语》”: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 来我院做人文研究所“经典重读”系列讲座
2013年4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人文研究者所请来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做了“被误读的《论语》”的精彩讲座,该讲座为人文研究所“经典重读”系列讲座开坛第一讲,由北师大外院院长、人文研究所所长程晓堂教授主持。
张先生针对前人对《论语》的无心误读,以及批孔诸家的恶意诋毁与存心曲解,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对孔子的批判的大背景出发,结合当下社会的文化困境,对儒家先贤孔子的《论语》这一元典做了新的阐释。他指出孔子在《论语》一书中提出的儒家文化与封建极权、帝王专制并不是同气而生的,反之,孔子所提出的士君子思想恰恰是一种用来钳制封建专制的民本思想。基于这一理论前提,张先生对《论语》进行了新的阐释与论述,突出“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首先,张先生从论语所承载的儒家文化的内涵,发展与遭遇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士文化与极权暴政的矛盾与冲突。他指出,先秦时期孔子所提出的儒家思想本是一种与暴政和极权对立的民本思想。这种以“礼”和士文化为核心的思想正是由于其所代表的人道与民本而命途多舛。在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明初修改儒经以及“五四运动”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这一漫长的历史以来,儒家思想渐渐被遗忘,甚至被妖魔化。张先生认为,面对如何改造中国的国民性问题,对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看待,不能盲信,也不可盲目排斥,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古典文明更要进行重新的审视。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作之一,《论语》展现了孔子的基本思想与家国理念,更深深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张先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重读经典,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惯例的解析,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和对历史全面的掌握对《论语》开展了新的阐释和解析。他读出,孔子理想中所要建立的道德社会与现代西方提倡的民主自由社会有想通之处,古代的中国人正是在孔子的指引下,建立礼法制度,保持了社会稳定和文明的绵延不绝。最后张先生总结出了对《论语》误解的几种表现,包括“依文解经”、“高推圣境”而造成的无意的乃至恶意的误读,并举实例分析阐明了历代解经家以及民间对《论语》的上述误读。
在讲座之后的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分别就《论语》一些重点章节语篇同张先生进行了交流。张先生的讲座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整场讲座妙趣横生,听众笑声不断。精彩的讲演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极大热情,听众纷纷提问,问题富有挑战性,张先生从容作答,形成了热烈的学术互动。张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宏大的学养以及挺立高洁的学术品格给在场的听众留下了深刻影响,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全场师生以长久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张先生的感谢和敬意,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
(龚世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