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六讲)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

为纪念伟大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系列“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邀请海内外在功能语言学界获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传播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探讨功能语言学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的功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

京师讲坛先后已邀请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的Christian Matthiessen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悉尼大学Jim Martin院士,悉尼大学Karl Maton教授,东安格利亚大学Ken Hyland教授等知名学者。本次讲坛外文学院邀请中山大学Wendy L. Bowcher教授为我们带来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六讲)。苗兴伟教授、杨炳钧教授和王勇教授等学者出席本次讲座并致辞,于晖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致辞。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Analysing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 on Caring for Minors in China”。本研究立足中国本土社会语境,关注以儿童健康和福祉为实践目标的公益广告(PSA),旨在提升并改善公众对未成年人的关照意识和行为。

Wendy L. Bowcher教授作专题讲座

 本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理论,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为基础,从再现、互动和构图三个维度对中国广州市内一系列公益广告景观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本研究综合考察PSA的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整个研究过程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对PSA版面的一般特征和象征意义进行构图分析;2)对具有信息前景化功能的水晶球内的所有图像进行共性解读;3)对单个水晶球内的图像进行逐一质性分析。本研究一方面展示了公益广告的视觉语言特征如何构建并隐含地定义“照顾未成年人”的内涵;另一方面,揭示了这些构式如何指向特定的国家和地方问题,如儿童心理健康、公共安全、阻止体罚、热爱阅读和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

会议合影留念

公益广告作为具有偏好表征功能的社会实践,对从言语和视觉上构建和突出“照顾未成年人”的特定社会文化意义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不仅拓宽了与会学生和学者的理论视角,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了语言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会后大家合影留念,再次感谢Wendy L. Bowcher教授为大家带来如此发人深省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