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进我国语篇分析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为广大语篇分析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学习语篇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平台、共同讨论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语篇分析暑期研修会于2017年7月25-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成功举行。
本次研修会特别邀请到了多位国内语篇分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参会人员做系列专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于晖教授主持了研修会开幕式,并由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致欢迎词,胡壮麟教授、黄国文教授为研修会致开幕词。在欢迎词中苗兴伟教授特别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所给予的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历时三天的研修学习中,大会特邀了15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带来了语篇分析相关研究的精彩讲座。胡壮麟教授与黄国文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宏观地为学员们简明清晰地梳理了语篇分析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国内汉语界和外语界有关语篇分析的不同特点、界定核心术语、对比不同的话语和语篇分析流派,并对不同分析维度进行勾画和评介。两位资深专家的概述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使在座的专家和学员再次重新思考语篇分析的重要思想和未来发展方向。
何伟教授和黄国文教授分别向学员们介绍了语篇分析的国际研究热点即生态话语的系列相关研究,包括生态话语分析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
杨炳钧教授从微观具体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在线医患会话中的人际隐喻研究。
王勇教授归纳总结了语篇分析中解释两种主要路径。
张德禄教授向学员们分享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不同模式探索的最新研究成果。
常晨光教授通过多个语言实例展示了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在语言教学方面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刘承宇教授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基于真实口语语料,分析了话语产生过程中主体间及主体与语境间的相互作用。
杨忠教授从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入手对政治语篇的意义建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孙迎晖教授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不同学科,尤其是科学语篇特征。
于晖教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出发,以教育语言学为例从宏观上对跨学科未来发展的研究领域给出建议,旨在启发学员们对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开展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朱永生教授重点向学员们引介了悉尼大学社会教育学家Karl Maton 提出的语义波理论和Jim Martin将其融合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成果,以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方琰教授重点从理论和实例阐释了语篇功能的两个重要概念-语类结构和主位结构,以及它们对语篇分析和写作教学的应用价值。
杨雪燕教授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教师话语分析方法,旨在为教师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并加强对教师互动话语体系的建构。
苗兴伟教授在讲座中展示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语言实例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学员们展示了不同语言选择所产生的不同的话语建构效应。
在7月27日的闭幕式上,朱永生教授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研修会精心细致的会议组织和日程安排,研修会期间,专家学者们倾囊相授,学员们倾心聆听。他指出本届研修会是高效务实而又精彩纷呈的一场学术盛宴,并倡议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蓬勃发展3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研修活动更应继续下去,多为青年学者搭建研修平台,使我们的事业星火相传,并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将我们的事业向前推进。最后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会长黄国文教授宣布首届全国语篇分析暑期研修会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