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8日-3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多维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隆重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教授与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宁琦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主持。
陈兴副校长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深厚积淀,强调了学校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方面的努力。陈兴副校长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结合人工智能时代与新文科建设背景,探讨塔尔图—莫斯科学派的理论与应用,旨在深化跨文明对话与学术创新。致辞最后,陈兴副校长期待与会学者通过深度交流,为全球文化研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智慧。
宁琦副校长对莅临本次论坛的主要领导、论坛主办方以及一直以来大力支持中国俄语学界发展的前辈、同事们表达由衷的感谢。宁琦副校长指出,多维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研究既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在致辞中,宁琦副校长向项目首席专家赵爱国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俄罗斯语言学研究的学术热情致以敬意,同时对一众资深学者团结带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为俄语学界薪火相传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苗兴伟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与会嘉宾。苗兴伟院长强调,本次论坛作为中俄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将通过文化符号学这一独特的研究路径,架设跨文明对话的学术桥梁,以多元视角解码俄罗斯文化的深层意蕴。
本次论坛设置主旨发言与四个分论坛。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塔尔图大学、柏林洪堡大学、莫斯科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分别作精彩的主旨报告。
赵爱国教授指出,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经历“初创、转型、推进”三阶段,从结构主义转向认知主义,通过语言、结构、历史等多维认知路径实现文化统一性。
刘宏教授聚焦文本与文化的同构性,分析二者定义、互动机制及功能相似性,提出符号学在跨学科创新中的时代价值。Илья Калинин教授剖析洛特曼对18-19世纪私人文化圈的研究,揭示沙龙作为社会组织形态对舆论塑造的历史作用。周启超教授梳理雅各布森-穆卡若夫斯基-洛特曼的学术谱系,展现斯拉夫符号学的思想传承与对话。张杰教授结合AI时代背景,主张符号学借鉴生成对抗网络方法,推动洛特曼理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王加兴教授系统阐释洛特曼艺术空间理论,提出其在文学作品类型划分与功能分析中的前沿应用。
王铭玉教授以文学、影视等文本为例,解码符号系统的意义建构机制及与社会语境的互动逻辑。张冰教授基于二元模型与“共时历时”方法,从历史符号学视角重构俄罗斯文学史的符号意义体系。Виктория Красных教授提炼洛特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十二种属性,论述语言文化在记忆传承中的四大核心功能。Михаил Лотман教授深化塔尔图学派对“文本”的动态定义,强调其在文化发展中兼具传递、保存与生成意义的功能。
刘娟教授对比中俄文化符号学教材建设,提出教材编写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需求,推动学科本土化发展。姜宏教授主张融合索绪尔结构主义与洛特曼动态符号学,构建多维度文本分析方法,揭示语言与文本的非对称关系。杨明明教授以洛特曼文化对话性理论为基础,探讨俄罗斯文化在“他者”互动中的渐进与爆发式发展特征。Мария Милованова教授结合符号边界理论与语用学,构建对抗性语义的三维分析模型(形式、功能、价值),解析俄语符号系统的意义重构机制。周海燕长聘副教授从符号学视角重新定义科学,提出其本质为动态符号体系,并强调学术传播需平衡专业性与大众化。管月娥教授解析乌斯宾斯基“视点”理论,揭示其结构诗学对俄罗斯文化“聚合性”思维的继承与创新。
主旨论坛的报告内容聚焦塔尔图-莫斯科学派理论,涵盖符号学在文本、艺术、历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元探索,既深化传统研究,亦为跨学科创新提供方法论启示,引发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分论坛上,参会师生围绕“文本与语言符号学研究”“艺术与心理符号学研究”“塔尔图—莫斯科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研究”“(文化)符号学一般原理与应用研究”等议题展开广泛讨论,增进学术交流,开拓研究视野。
论坛闭幕式由苏州大学赵爱国教授主持。首先,各分论坛主持人对论坛情况进行汇报,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刘娟教授进行总结致辞,她强调,此次论坛是中俄关系深化与两国文化政策共振的产物。论坛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符号”,呈现出鲜明的符号特征:既承载深厚的历史语境,又映射当下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生态。刘娟教授对海内外学者及会务团队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次论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符号”。
赵爱国教授指出,此次论坛是中俄学术交流的重要节点,体现了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赵爱国教授呼吁未来吸纳更多学科视角,推动符号学从文化阐释向多元实践纵深发展,为符号学研究注入崭新的活力。
本次“多维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既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又为国内外学界同仁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探讨了文化符号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扩大了中国学者和中国话语在国际学界相关领域的影响力。
文字|付徐妍、谭颜池、张智媛、胡文灿
审核|刘娟、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