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校友总会京师企业家联谊会的邀请,我院1994届校友苏昊返校,为本学期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就业与创业”开讲。讲座前,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学院校友分会会长林洪、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学院校友分会秘书长武玉红、学院负责校友工作的戴素霞前往教九502教室与苏昊校友见面。三位老师感谢苏昊校友专程前来为全校同学分享自己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并向他赠送了礼品。苏昊校友也回忆起2012年返校参加外语学科创建100周年暨外文学院成立10周年庆典的情形,特别有感于2012级同学专门从军训基地赶回庆典现场,以洪亮的声音回应主持人“同学们辛苦了!”时喊出“为人民服务”的场景。
苏昊校友于1990年-1994年就读于当时的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工作。在国企的五年里,他从一名业务助理晋升为高级商务经理。他的成长经历收入于1999年出版的中信集团成立20周年的专辑《我与中信》。此后,他转入外企,担任Ferromin金属矿产有限公司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在任期间,该企业从中俄陆路口岸出口的货物量曾超过该口岸当年总量的50%。2002年,他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建了东石公司,并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带领公司把一家民营外贸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农业产业服务企业。目前,他担任北京东石北美牧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带领他的团队为中国奶业的振兴做着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
苏昊校友讲座的题目是《转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介绍如何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转变成为一名优秀的国企干部,又是如何从外企白领转变成为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讲座中,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转变的心得:
改变更被动一些,而转变更主动一些;
转变如果不能成为一种心中的力量,也便不要过高地期待人生出现改变;
大学教育收获的是知识、是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变成可以带来结果的能力,你的人生会止步于重复自己,而不会出现改变;
人的机会是瞬间来临的,也是瞬间消失的。适当的时候,要做适当的事,有些事会成为转变的动力;
掌握自己的主动,才能掌握局面的主动,才能把握人生的主动。这种主动,需要化作持久的耐力和无功而返时的不变信心;
自然而然的转变,是转变的习惯日积月累带来的自然结果。一个人的转变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带来改变,但改变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发生;
转变是孤独的,是痛苦的,还有可能是纠结的。当踏上登顶的崎岖山路时,只能拒绝把心中的目光留在椰树下的沙滩上。越逼近那个顶峰,会越孤独,会越寂寞。而此时的你要学会承受那份孤独,享受那份寂寞;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期待掌声和鼓励的。互相充电,能量才能持久,家庭是所有能量的原点。生活中最期待的、最无价的是亲人的“点赞”,价值观的家庭认同,是转变的加油站;
生·活,两个侧面:一个是生,为了谋生,为了养家,为了我们在社会中所具有的不同身份,我们必须做事情来完成我们角色赋予的责任;一个是活,活在内心,活在心境,活在希望,活在期待。我们在一种什么样的物化环境中生活,是第一个层面;而我们在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环境中生活,就是第二个层面。让我们幸福的,既是第一个,更是第二个。生和活,要从转变开始。
苏昊校友最后以“无限的人生”作为他讲座的结束语。
校友总会京师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郭军丽老师主持了讲座。外文学院及其他院系的同学参加了讲座。
![]() |
外文学院
201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