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1日,第三届“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顺利召开。此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及语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联展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当代语言学前沿系列论坛之一。
本次会议特邀十二位学者参加,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和徐赳赳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孙平华教授、长江师范学院何远秀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捷蕴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刘立华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张冰教授、苗兴伟教授、于晖教授和蒋元群博士。
张冰教授的讲座题目为“《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吗?”。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之所以能够代表巴赫金学派的思想理论,是因为该著作强调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的社会起源说及语言存在的重要形态,即对话。徐赳赳研究员为大家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苏联的有关语言有没有阶级性的大讨论,进而指出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各阶级的需要,因此语言没有阶级性。孙平华教授先是梳理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然后概括总结出中国话语在其中表现出的几点特征,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等。于晖教授深入分析了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提出中国生态语言学家应从中国现实社会语境出发,创建和谐话语分析,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本土化的研究。辛斌教授从话语实践的层面分析了中国南海仲裁案的体裁互文性,揭露了该案企图妖魔化中国,损害南海主权的不良意图。田海龙教授就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进行阐释,并分享了有关意识形态联系语言和社会的几点思考。何远秀教授通过梳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揭示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对功能语言学派产生的深远影响。蒋元群博士分别对比了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师和英语作为非母语的教师在国内大学教授英语的不同教学实践,阐述了意识形态在语言教育中的体现。
来自京内外各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本次论坛。学者们就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令参会者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