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科创建10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2-10-22     浏览次数:

2012年10月20日, 风和日丽。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在邱季端体育馆隆重举行了外语学科100周年、外文学院成立10周年的庆祝大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副校长曹卫东出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20所大学的外语学院院长前来祝贺,校内各院系所、机关部处的领导也前来助兴。600多名校友从各地赶来参加庆典,在校师生与离退休教师也参加了庆典。还有很多校友、兄弟院系与部门送来了精美的礼品。经学校特批,参加军训的2012级本科生的同学于庆典前一天的下午提前赶回学校,参加了百年庆典。

庆典在师生一同演唱的《生日快乐》歌声中开始,把生日的祝福送给拥有百年历史的外语学科和年满十岁的外文学院,同时也送给今年刚好100岁的退休教师——张韵斐教授。学科百年与退休教师百岁的巧合,是难得的机缘。全体与会人员情不自禁地为100岁的生日鼓掌祝贺。

外文学院院长程晓堂首先致辞。他说:2012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按照学校的部署,2012年是我校的校庆年。而今年,恰逢北师大外语学科创建100年和外文学院建院10周年,这使我们倍感荣幸和自豪。在此,我代表外文学院的师生,感谢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以及各位校友对庆典活动的支持,感谢兄弟院校和合作单位的领导莅临庆典活动并指导外文学院的工作。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科走过的100年,我们大概可以用6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不容易、不平凡”。之所以说外语学科的100年“不容易”,是因为这100年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之所以说外语学科的100年“不平凡”,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外文人在不同的时期,都遇到了重重困难,而恰恰是在与各种困难抗争的过程中,使得外语学科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在100年的学科发展历史中,外语学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外文学院成立的十年里,我们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海内外不同院校的毕业生、教师,有效地改善了学院结构;同时积极支持本院教师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动力;我们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支持老师们参与教改和科研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学术竞争力。在重点学科建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这十年,可以说是外语学科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成绩最显著的10年。外文学院一代又一代师生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我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外文学院全院师生将秉承校训和院训,积极落实学院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团结拼搏,发奋图强,把外文学院建设得更大、更好、更强,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庆典共分四个篇章。

第一篇章“勇承国运”,通过主持人的讲述、采访校友,介绍师大外文人在共和国创建的进程中所做出的奉献。1948年入学的万慧芬校友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为何报考师大、大学四年级时参加土改、毕业后赴大同创办中学的经历。并代表徐康校友,向学校赠送了记录当年迎接解放和参加土改的书籍,赠送了自己获得中直机关论文奖的奖状。

董奇校长接受了校友的赠书和奖状,并发表了讲话。他说:首先,我代表刘川生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外文学院表示衷心的祝贺!北师大外语学科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我自己在内,每一个在师大学习过的学生,都接受过外语教育。而正是这些外语教育,为日后的研究与工作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外语学科为师大、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了众多的外语教师,这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而且这一传统还在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希望外文学院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很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很好地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精神和学校以及学院的“十二五规划”,找准国家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抓住2011工程的契机,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实现北师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做出外文人的独到贡献。

第二篇章 “弦歌不辍”,通过大屏幕的展示,简述了外语学科百年发展的进程。随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致辞。他说:“北师大外文学院秉承本学科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学科发展,使学院保持了高度的学科竞争力和良好的学术声誉。”

“外文学院不仅注重自身建设,而且依托北师大优势的人文学科和教育学科,发挥跨学科的优势,使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学院的人文学科方向和教育学科方向;理论研究侧重与实践应用侧重均衡发展、互依互补,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独特的优势”,“使自身拥有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今后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在北师大外文学院建院10年和学科百年之际,众多高校外语学科的代表都前来祝贺,我想我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都为北师大外文学院的进步和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骄傲,并希望北师大外文学院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第三篇章“滋兰树蕙”,通过介绍郑敏、陈达星等几位教师代表,展示了外文学科教师的风采。

第四篇章“桃李芬芳”,留给了校友。10名校友上台,向大家汇报了各自的近况。还有三名校友接受了采访。

院训“博学中西、厚德世范”的作者、1968届校友、广州市司法局原副局长苏钥严介绍了自己提出院训方案的过程和思路。1984届校友、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贺寅秋题写了院训。

这个篇章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介绍1923毕业的校友、享誉海外的学者熊式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将《天桥》一书赠与外文学院。徐总编说:今天的庆典主题是“融中西百年、汇古今万卷”。外研社出版了熊式一的名著《天桥》简体字版,就是这万卷中的一卷。《天桥》简体字版使得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这位还不太被国人所熟悉的学者。而这位学者就是毕业于北京师大的外语学科。在庆祝师大外语学科百年的庆典上,我们能把这部书的英文版和中文简体版带回熊式一的“娘家”,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在这个篇章中,还举行了外文学院校友分会和校友基金的成立仪式。副校长、校友总会副会长曹卫东与外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校友分会会长林洪一同为校友分会揭牌。

大会进程中,穿插了师生们为本次庆典活动精心准备的节目,其中有歌曲《点燃激情,传递梦想》、多语种歌舞表演《青春列车》、情景歌舞《爱的接力》、配乐散文诗朗诵《献给外文的歌》。特别是由在职和退休教师用6种语言朗诵并演唱了的席勒著名诗篇《欢乐颂》,博得满场喝彩。由在职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混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最后,大会在《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歌曲声中结束。在贝多芬《欢乐颂》的背景音乐声中,校友们纷纷在场内合影留念。

中午,校友们前往学生食堂,重温校园生活。下午,校友们纷纷前往当年学习的园地——教四楼(文史楼),找到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与自己的老师一同回忆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

活动结束之后,校友和嘉宾纷纷发来短信和邮件,祝贺庆典的成功。1965届校友、学院校友分会顾问、原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学长发来短信:“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庆典,我十分高兴。不仅受到思想教育,也得到艺术享受。再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祝贺和感谢!敬祝母校、特别是母校的外文学院明天更辉煌!”外研社总编辑徐建中发来短信:“活动组织得很好,有声势,有特色,展示了贵院的实力。感谢邀请,也祝贺你们!”社科处刘复兴处长说:“庆祝仪式搞得很好,祝贺!”。统战部长屈文燕说:“祝贺你们!你们的庆典很精彩!”。纪委副书记李季说:“你们办得真不错,有特色!”。2010届校友、法学院硕士生、仪式的总导演牛政旸同学说:“很高兴又回到外文,与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一次优秀的展示,又有了回家的感觉!这两个月一直感受着娘家的团结和温暖,无比幸福!”外文学院首任院长刘象愚老师说:“庆典很有品位,体现了学院的历史和人文精神。”学院田贵森教授说:“这是一次凝聚人心的庆典,充分感受到了学院历史的厚重。希望能将这种精神更好地贯穿到今后的教学与科研中去。”校友、同时也是曾在外语系工作过、后任外交部英语专家裘克安的夫人徐曼琴学长,为庆典带来了裘克安生前所著《莎士比亚注释丛书》,同时告诉了我们一个十分有价值的信息:熊式一的女儿,就是当年曾经在外语系执教过的教师熊德兰。熊德兰和裘克安都是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直接就到师大英语系来任教了。

为了筹备本次庆典,全院师生群策群力,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力量。

在9月初,本次庆典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面向全院本硕博学生招募志愿者,同学们积极报名,并认真参与到院庆筹备当中。经过近两个月的培训及工作准备,20日早上7点,志愿者们都穿上由学生自己设计的院衫,戴上志愿者证兴高采烈地上岗了。在东门和小南门,设立了咨询处,热情为返校校友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内各路口也有流动组志愿者为校友指路答疑。在邱季端南门,场外组的志愿者们有序地组织校友签到、签名、发放纪念品、引导入场。在体育馆内,有礼宾组和引导组的同学负责把嘉宾、教师、校友引领至指定区域;有场内组的志愿者摆放物品、引导学生入座、维持秩序和协助搬运物品。在舞台的背后,有演出管理组的同学负责化妆、服装、道具、催场、灯光、麦克,保证了庆典的顺利进行。

编导组、表演组的同学们从暑假就开始策划庆典流程与排练节目,分团队负责庆典的导演、台本设计、PPT的制作、主持词的撰写、现场话筒的分配与传递、催场等等。从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最后庆典的完美呈现,历时三个月,同学们为了每一个漂亮的舞蹈动作,为了每一个视频的效果,为了每一句精雕细琢的语言,排练和商讨到一个又一个深夜,是各个团队的紧密配合和出色表现,使得庆典能够完美呈现。

据统计,共有200多名志愿者和演员参与到此次庆典活动中,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000小时。 这些工作,都凝聚了学院分党委办公室老师们的心血。

学院的老师们参加了合唱和《欢乐颂》的演出。老师们挤出时间反复排练,与同学一道向校友和嘉宾们呈现了外文人的艺术水平和精神风貌。退休教师、原工会主席邹映晖老师,每次都来与师生一起排练,她的伴奏有力地保证了合唱演出的效果。

学院办公室的老师们,承担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从学院文化墙的装饰、多媒体视频发布系统的安装,到本次大会的会场的布置、各种纪念品的预订、装袋、搬运、签到、校友基金的接受、午餐的预订、节目单的印制、相关各种费用的交涉、发布通知等一系列的工作,为大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分党委在给同学们和老师们的感谢信中写道:“感谢老师们与同学们的合作!顺利完成本次庆典,有一个因素不可或缺,即师生的全面合作。上一次大型师生同台演出,大约是1987年师生同台演唱全本的《黄河大合唱》。这次整台庆典的全过程是师生合作,庆典的多项筹备是师生合作。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都能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补台,相互提醒,包括一个题目、一个标语的用词等。负责校友工作的陶老师与同学们合作,使得我们给校友的数以千计的邀请函得以顺利发出,才能保证有这么多的校友返校参加活动。还有一些老师和同学,为了更好地接待校友与嘉宾,没有能够参加庆典,我们向他们表示敬意!当然,还要感谢所有到场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这同样是一种合作!没有这样的合作,庆典的构想再好,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外文学院同样要感谢所有的校友,没有校友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支持,我们就没有这么大动力来举办如此规模的庆典;外文学院同样要感谢所有支持我们活动的校内外有关部门或单位、公司,没有这样的有力支持,我们也很难把庆典举办得如此顺利。

感动、感激,我们“融中西百年、汇古今万卷”庆典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