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失求诸野” :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 来我院做人文研究所“经典重读”系列讲座
2013年4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经典重读”系列讲座第二讲开讲,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做了题为“礼失求诸野”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执行所长张源副教授主持。
张先生指出,关于中学、西学的体用之辩,学术殿堂热闹纷争不止百年。在广大乡野,上述体用却是一种深刻而广泛的实践。这样的乡野,筑成了因应剧变、养护华夏文明传统的防御纵深。“礼失求诸野”就是要告诉大家,数千载传承不绝的华夏文明,不是封存在典籍中的煌煌居住,而是奔流不息的此在文明之河。
首先,张先生分析了当下现代西方文明与中国古典文明的矛盾与冲突的现状。在现代西方文明深刻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明、华夏文明被无视和践踏;在城市化,现代化加速的中国,乡野逐渐破败凋敝,对广大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歧视甚重。在这种极端态势下,他提倡回到华夏文明的文化原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母体。这种文明母体的传承者正如讲座题目所说,就在广大的乡野,绵延不绝。以农耕文明立国的封建时代,尚有作为“士”阶层的知识分子代圣贤立言,替农民说话;而当今之中国,农村、农民却被隔离在发展之外,处于失语状态。即使如此,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却构成了养育华夏文明的防御纵深。随后,张先生以质朴深沉的语言与讲述,讲述了在“权力不下县”、“耕者有其田”的传统社会中,广大乡野是如何继承了孔子在千年前倡导的道德社会,又是如何传承平等、博爱、互助的精神。他指出乡野并非蛮荒落后之地,恰恰是古礼的滋养之处。张先生以他60年的田野考察功夫,通过畅达隽永的叙述向同学们讲述了古礼在乡野的动态生存,让同学们看到了文化养成、民情风俗如何在乡野文明中蔓延传承。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纷纷以自己童年的体悟与张先生交流,也感慨对文化原点无视的现状。张先生以其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同学们在从教过程中尽己之力,尽可能的保护古礼,保护传统文化。讲座对于广大生活在城市中的同学们有很大的触动作用,也让大家看到了西学、中学的体用如何在实践中发展演变。本次讲座再次激起了听众的极大热情,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全场对张先生的讲座报以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讲座完满结束。
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
(龚世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