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弥尔顿在中国:从晚清至民国”讲座
发布时间:2013-05-24
浏览次数:
5月9日下午,由外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北京大学外文系郝田虎副教授的“弥尔顿在中国:从晚清至民国”报告会在后主楼914室举行。
首先,郝副教授以最早记载弥尔顿的《东西洋考每日统计考》为开端,梳理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从李鸿章、魏源到林则徐、梁启超再到辜鸿铭、鲁迅和吴宓等)对弥尔顿的介绍和评价。对弥尔顿的了解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积极、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过程。
随后,郝副教授指出跨文化知识生产受制于伽达默尔所谓“先见”和威廉·詹姆斯所谓“选择性注意力”,是不同视角和不同意图冲突和/或合作的结果。在跨文化知识生产机制中,有三对矛盾:翻译还是译写,归化还是异化,本土化还是全球化。
最后,郝副教授列举了对跨文化知识生产的态度:西学东渐?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文化保守主义者?综合创新?多元互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拿来主义?故为今用,洋为中用?郝副教授选取了拿来主义,目标是和而不同。
郝副教授扎扎实实的用材料说话的做学问的方法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