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辩》的智慧”:刘洁民先生来我院 做人文研究所“经典重读”讲座
2013年4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请来了我校数学科学学院刘洁民副教授做了题为“《墨辩》的智慧”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执行所长张源副教授主持。
刘老师通过对《墨辩》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进行研读分析,着重讲述了《墨辩》的认识论、逻辑系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对墨家来说,《墨辩》的首要意义并非数学和科学,而是试图表明,其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对自然及社会各种概念的界定和各种基本问题的论说是普遍有效的,基于这种论说方式表达的墨家学说是合理的和令人信服的。
首先,刘老师讲解了《墨辩》的认识论的相关概念。墨子认识论的基础,即天人相隔,只有天,才是全知全能的。人只有通过立言“三表法”之本、原、用方能获得知识。认识的形成则通过知、虑、知、智四个要素,经历了拥有认识能力、求知愿望,进而从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基于这种认识论,刘老师通过对辩学、相关概念及分类、判断和推理的分析举例,进而阐释了《墨辩》的逻辑系统,生动的展示了辩学的奥义所在,并将墨子的辩学逻辑系统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对比,举例说明《墨辩》对许多概念的界说和命题的表述都十分精彩、充满智慧,闪烁着科学思想的光辉,足以媲美古希腊同时期的同类内容。刘老师指出,虽然《墨辩》中闪烁着早期数学科学的光辉,但其实质则是要为政治思想提供示范。墨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由他所开创的墨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学派,先秦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汉代以后却迅速衰微。尽管如此,刘老师坚持认为,研究墨子在当代仍然是必要的。对墨子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老师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在场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彩的讲演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极大热情,听众纷纷提问,问题极具挑战性,刘老师就诸如墨子政治思想何以衰微等有趣问题一一作答,与现场听众进行了活泼而严肃的学术互动。人文研究所本次讲座仍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全场师生对刘老师的此次讲座报以热烈掌声,讲座完满结束。
外文学院人文研究所
(龚世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