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局亚太中心总编辑王众一作“诗歌的跨文化翻译”讲座

2022年6月28日晚上7点半,中国外文局亚太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社)总编辑王众一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诗歌的跨文化翻译——以俳句、川柳的汉俳式翻译为中心”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日文系第二场小学期讲座暨北京师范大学日语专业成立5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期,由王志松教授主持。

讲座内容从俳句的历史、特点、与汉诗的关系,俳句与汉俳的比较展开。俳句在诞生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影响,像电影的空镜头,也像水墨画的留白。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俳句传到许多国家,并催生了汉俳。在1980年的一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赵朴初先生以“575”的俳句形式创作了一首汉俳:“绿荫雨今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这就是“汉俳”一词的来历。王老师认为,翻译俳句应当首选汉俳的形式,二者节奏类似,可以保留结构美,也可照顾平仄,使汉诗美也尽量呈现。但他也不反对用五言对句、七言对句、诗经体等形式翻译的尝试。王老师对各种翻译方法分别举出了例子进行说明。

诗歌翻译具有终极不可能性,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原有文化要素的损耗,也会增加受众在自己文化背景下的新理解。王老师认为,诗歌的翻译是意境的翻译,而不是语词的对译。此外还提出“承重墙”、“贴地飞行”等概念,阐述了俳句的翻译理念和原则。王老师最后指出,汉俳是新创的迷你形式的中华诗词,它的普及不仅有利于让普通人更容易抒发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想,也可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日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