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结|外文学院第五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月圆满落幕

外文学院第五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于2021615日启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旨发言,并与外文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学术交流,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本届学术论坛也圆满落下帷幕。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本届论坛的主要内容吧。


6月15日下午三点,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杂志主编,现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讲座教授,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先生前来我院,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如何看待英国文学中的抒情’”的精彩讲座。陆教授从《牛津英语词典》中对“lyric”“lyrical”的定义讲起,话题引申到对中国抒情诗、西方抒情诗及英国抒情诗的界定与认识。陆教授指出,中国的抒情诗大多托物言志,自楚辞以来,“述说个体悲惨的身世”已成为诗歌中的一种传统。中国的许多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诗人作诗常常通过表达对美德的关注来抒发对美德的向往,甚至达到自我歌咏的目的。这种“自我欣赏的姿态”在英诗中极其罕见。英国诗人笔下的物和景未被赋予道德品质(moral sense),树即树,花即花,诗人多用物与景来表达不同的感受(feelings)。由此可以看出“抒情”这一概念在中西诗歌传统中的不同呈现:一种以“我”为表现主体,而另一种则关注作为本体的“物”本身。陆建德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语言妙趣横生,观点发人深省,让听者跳出自身经验和个人情感,从更高远之处重新思考中英抒情诗歌传统,体察两种不同的文化观。


6月28日上午十点,应外文学院邀请,来自重庆大学的李永毅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英语诗歌阅读的方法”的精彩讲座。通过援引大量的英诗为例,李教授向听众展示了“以语境定位”、“以结构寻义”和“以理论解惑”三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语境定位”即英语诗歌阅读需要熟悉的语境,读者应了解西方历史,西方诗歌的一些总体特征和文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以结构寻义”强调除了诗歌的表面的结构外,其声音结构、意象结构和词语网络也十分重要,并且常常构成与表层进程相反的隐形进程。“以理论解惑”为理解诗歌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如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身体的视角、新历史主义视角来阐释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最后,李教授强调上述三种诗歌阅读的方法并非先后次序的关系,而是内外合一,相互支撑。



6月28日下午两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之邀,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笔译研究生作了题为“从“基石”到“顶石”:翻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原则”的专题学术讲座。赵教授认为,所谓基石,就是翻译培养的理念和原则,即“创新引领,知行合一,产业驱动,职业导向”。所谓顶石,就是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赵教授结合实例,向同学们讲解如何写好翻译专业的论文或实践报告。并提出,要在翻译中,体会翻译之乐,即语言之魅,文字之美与文化之奇,译者和作家相逢是一种“天赐良缘”,要珍惜这份美好,打好基石,建好顶石。


6月28日下午三点,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香港城市大学的Jonathan Webster教授,外文学院于晖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Webster教授以问题言语艺术中的艺术何在?为切入点,结合实例为观众给出了这一问题的语言学解释。首先,通过对比Hasan所讨论的foregrounding(前景化)和Halliday更为认同的de-automatization(非自动化)两个术语,Webster教授引出了grammatical metaphor(语法隐喻)的概念,以此作为分析言语艺术的理论基础。而后,Webster教授分析了新加坡诗人唐爱文的诗歌、美国达人秀参赛演员的诗歌以及一次毕业典礼演说,用具体实例生动细致地向我们阐释了言语艺术的存在以及言语艺术的产生。Webster教授的讲解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听众都受益匪浅。



6月28日上午九点,张杰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讲座旁征博引、融会贯通,为我们展示了新科技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考。张教授从社会学科发展的规律入手,提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超越学科本身的界限,而语言应当从工具走向“建模”。随后,张教授指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而走向二元融合的方法就是向社会科学研究中注入人性的因素,用完善人性来完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社会科学研究。除此之外,张教授还提出了具体社会科学(如法学、社会学能)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前景与构想。总的来说,张教授的讲座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人”这个因素的重要性,更是开阔了学生们的思路与眼界,让我们体会人工智能时代下“没有什么不可能”。



6月28日下午两点,在杨衍春老师介绍语言国情学的讲座中,杨老师从俄语本身深入到的俄罗斯文化当中,为同学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俄罗斯。杨老师在这次讲座中从语言国情学的概念入手,对俄罗斯的标志性象征做了系统而详细的介绍,如: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白桦树等。除了这些自然特征外,杨老师对俄罗斯的人文文化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如:俄罗斯人的性格,饮食文化,对劳动和友谊的积极态度等。杨老师通过引用俄罗斯谚语和诗歌的方式,对俄罗斯国情文化做详细介绍。最后,杨老师介绍了莫斯科和彼得堡的概况,这次讲座丰富了同学们对俄罗斯的了解,引起了同学们对语言国情学浓厚的兴趣,为同学们日后俄语研究起到重要的引路作用。



2021年628日上午九点,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虹副教授在后主楼1020为我们带了一场题为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成为学习型教师研究者的主旨讲座。张虹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研究领域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展示学生在自己学术写作课堂上的学习日志,老师表明了在做研究过程中大量阅读文献的重要性。张虹老师接着强调了写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分享自己写作与发表的心路历程,如同伴审校、反复修改等,表明一篇文章在发表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这启示我们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张虹老师在阐明学术研究中“读的重要性后,又为我们展现了两个新的关键词乐观和创造力永不言弃。老师介绍了自己乐于发现新选题、期刊投稿被拒、写书章节修改十几次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应该保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善于发现实际问题的眼睛和永不言弃的坚持精神。



6月29日上午十点,来自奥克兰大学的张军教授受邀为我们呈现了主题为 “Using Process-Genre Pedagogies in the EFL Writing Classroom: What Are the Teachers’ Roles?” 的报告。本次报告主要围绕写作教学的不同方法,张教授展示了三种写作教学方法——the product-oriented approachthe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the process-genre pedagogies,他分别展示了三种方法的特点、教学过程和最新研究发展,之后,他主要集中在最后一种写作教学方法,呈现了不同学者对genre的详细分类和具体的教学步骤及教学建议。讲座后,张教授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为大家推荐了与写作教学相关的书籍。



6月29日下午两点,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学院邀请,澳门大学教育学院袁睿副教授带来了题为“Enhancing pre-service language teachers’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research engagement: A practitioner research approach”的学术讲座。袁老师从研究背景、关键概念、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研究结论等方面介绍了这一话题。首先袁睿教授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和现有研究空缺,然后为大家界定了”Practitioner research”“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 thinking instruction”这三个关键概念,并明确了研究问题。随后袁老师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并为大家详细解读了质性分析的数据,总结了学生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在批判性思维上得到的发展,以及将这种批判性思维迁移到专业学习上的情况。最后袁老师总结了研究不足与启示。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积极发言,针对讲座中设计的关键观念界定、研究中处理研究者与参与者间关系的方法、硕博论文写作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提问,袁老师进行了耐心解答。



6月29日下午三点,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商务英语专业、语言服务专业开拓者王立非教授于后主楼914开讲,题为当前语言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厘清的问题和重点。 王教授带领大家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分析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并指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思路要有所改变。王教授认为,新文科外语学科的发展应朝着数字语言教育服务、数字语言科技服务、数字人文传播服务的方向发展,实现外语学科到“新外语”学科、语言文学到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到数字语言服务的改革;建立语言安全学,语言智库学,语言管理学等类型的学科;进一步为MTI的培养课程等指出了例如涉外法律语言服务国际商务语言服务等类型的新的改革与创新思路等等。



7月1日下午两点,切尔内舍娃教授带来主题为俄罗斯童话的讲座。老师首先为学生们介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时间和特点。接着,老师又为学生们介绍了当时有名的童话作家,包括法国的夏尔·佩罗(《睡美人》作者)、德国的格林兄弟(《格林童话》收集者)、霍夫曼(《胡桃夹子和鼠王》作者)等等。随着对童话进一步深入的介绍,切尔内舍娃老师通过分析不同的童话文本为同学们讲解了一些经常在创作童话中使用的虚构、修辞手段,比如变形(метаморфоза)、神秘梦境(волшебный сон)、怪诞手法(гротеск)等等。切尔内舍娃老师指出,在童话故事中,我们往往不但能读到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符号的东西,还能读出作家自身文笔的特点。所以,研究童话故事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的很重要的抓手。



7月2日上午十点,外文学院邀请到陈永国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场讲座由外文学院王楠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老师和硕博研究生们聆听参与。陈永国教授以数字人文发展中文学的最后坚持为题,探讨了数字人文发展大环境中的文学研究。陈教授首先对数字人文一词进行了概念梳理,并指出,当今世界数字人文飞速发展,各种算法分析和量化研究已经进入语言学、翻译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未来发展前景可观。在此趋势下,文学发生了变革,需要人文工作者们思考新的研究模式应对挑战。为此,陈教授尤其指出了文学之距离阅读distant reading)的发展前景及其对传统文学批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强调真正的距离阅读应该是在路上的阅读。与会嘉宾与陈永国教授的讲座产生共鸣,纷纷提出对数字人文时代中文学的坚守的思考。



7月6日下午三点,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如何学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术讲座。在本次讲座中,黄国文教授分别从什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什么要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哪些内容最值得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是什么关系以及怎样学好系统功能语言学等五个方面作出了细致讲解。黄教授指出,要学习系统功能语言学,首先要明白理论的语言观、本质和特点,特别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小句分析、元功能、语法隐喻、语义分析和语篇分析,并强调要读入门书,要读懂,这才是最重要的。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黄教授指出,理论和实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是同等重要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个语法理论,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做语篇分析。因此理论和实践是一体的,皆不可或缺。针对怎样学好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一问题,黄教授结合个人学习经历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很重要,要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联系实际,好好读懂一本书,并以示例辅助说明了理论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以上就是本届论坛月的主要内容,相信大家在本届学术论坛月中已经收获满满!外文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始终致力于为师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交换思想的平台。论坛的时光虽有限,点燃的星火却无穷。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也更加有力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