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二讲)顺利举行

为纪念伟大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系列“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邀请海内外在功能语言学界获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传播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探讨功能语言学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的功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

京师讲坛先后已邀请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的Matthiessen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悉尼大学马丁院士,悉尼大学Karl Maton教授,东安格利亚大学Ken Hyland教授等知名学者。本次讲坛外文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的朱永生教授为我们带来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二讲)。王德亮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致辞。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语义波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在系统梳理“语义波”的理论渊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语义波理论于外语教学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朱永生教授指出“语义波”理论是M. A. K. Halliday、K. L. Pike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及Karl Maton等社会学家借用物理学中 “波” 的概念提出的,旨在描述话语的信息流动及语篇语义的发展推进。

其次,通过分析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对语篇意义的推进作用,朱永生教授指出新信息的引入和识读是“语义波”得以形成的关键动力,而“语义波”的形成机制同语义引力、语义密度和时间性直接相关。

最后,朱永生教授详细介绍了“语义波”的形成要素及波动趋向,并基于实例具体展示了“语义波”对语篇中信息或知识的“解包”和“再打包”过程,强调了其对于教师外语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参考价值。

讲座最后部分,部分教师及学生向朱永生教授提问,并就“语义波”的波幅限定及“语义波”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王德亮教授最后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发言,梳理概括朱永生教授讲座的内容及意义,并鼓励现场青年学者和学生开阔研究视野、敢于科研实践。会后大家合影留念,再次感谢朱永生教授为大家带来如此发人深省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