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三讲)顺利举行

为纪念伟大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系列“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邀请海内外在功能语言学界获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传播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探讨功能语言学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发展,推动中国的功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

京师讲坛先后已邀请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的Matthiessen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悉尼大学马丁院士,悉尼大学Karl Maton教授,东安格利亚大学Ken Hyland教授等知名学者。本次讲坛外文学院邀请厦门大学的杨信彰教授为我们带来功能语言学京师讲坛(第十三讲)。于晖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致辞。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学科语篇研究”。学科语篇包括了涉及某一学科领域的论著、教材、课堂话语、科普语篇等,是建构和传递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了解和熟悉学科语篇的各种语言特性和规范,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术交流尤为重要。

首先,杨信彰教授指出,学科语篇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但又因语域的不同而各具特点。整体上看,学科语篇的研究属于知识语言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学科、知识和语篇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的本质和分类是学科语篇研究的重点。现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知识展开了研究(Van Dijk 2014;Doran 2018),而对功能语言学领域内的学科语篇研究影响最大的是Bernstein的水平话语和垂直话语理论和Maton的合法化语码理论。

然后,杨信彰教授详细阐释了水平话语、垂直话语、知识结构以及合法化语码理论中所涉及的语义密度、语义重力等重要概念,并就学科语篇研究的研究视角,包括语篇视角、语境视角、批评视角,进行逐一解读,深化了大家对学科语篇研究的理解和认知。

最后,在区分了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2014)的感知动词、认知动词、情感动词、言语动词和意愿动词的基础上,杨信彰教授详细分析了教材和论著中用于呈现学科知识的语言资源差异,并指出语言资源是识解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获取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论文的写作能力。

杨信彰教授的讲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结合实证研究深入浅出地向大家系统介绍了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学科语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讲座信息量大,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听众深受启发。